作者收拾厨房翻出2018年的蜂蜜,尝后发现味道与五年前无异,联想到自己扔掉很多“过期食品”。考古队挖出3300年前的蜂蜜仍可食用,而在超市早成“古董级过期食品”。老祖宗没保质期概念,腌腊肉、酱缸能保存很久,制药厂退休工程师称90%片剂过期三年仍有效,但厂家不敢印在说明书上。超市里越贵的食品保质期越短,是在贩卖“新鲜幻觉”,还存在同一批鸡蛋打不同日期的情况。丈母娘带来八年陈醋醇香,超市“五年陈酿”却含苯甲酸钠,工业时代“保质”实则“保资本”。中药铺陈皮、野山参以多年计。作者在垃圾站看到整箱食盐被当过期品扔掉,捡废品大爷认为盐不会放坏。作者觉得应重新审视保质期制度,现代人虽延长食品寿命但判断力却退化。
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507232217760956991/
文章转发自今日头条
那天收拾厨房,在柜子深处翻出罐2018年的蜂蜜。看着标签上的保质期,我鬼使神差舀了勺尝——甜得直冲天灵盖的槐花香,和五年前开封时别无二致。这事儿让我后背发凉:这些年我扔掉的"过期食品",怕是有半个集装箱了吧?

考古队前两年在埃及金字塔里挖出罐3300年前的蜂蜜,您猜怎么着?那帮穿白大褂的专家戴着防毒面具尝了,结论是"完全可食用"。这事儿要搁超市货架上,早被标成公元前1300年产的"古董级过期食品"。咱老祖宗压根没保质期概念,腌腊肉能传三代,酱缸能续百年,怎么到现代人手里,连包盐都非得标个五年期限?
某制药厂退休的工程师老张跟我说过个业内秘密:90%的片剂过期三年照样有效,只要别受潮发霉。他们车间测试时,故意把样品存到"过期"后检测,有效成分流失率不到5%。但这话厂家敢印在说明书上吗?您细品这里头的门道,跟打印机厂商搞的"强制报废程序"是不是异曲同工?
超市货架就是个大型心理学试验场。您注意到没?越贵的食品保质期越短,28天的鲜牛奶比6个月的利乐包贵三成,7天保质期的现烤面包敢比袋装贵五倍。这哪是卖食品,分明是贩卖"新鲜幻觉"。有回我在后厨看见,同一批鸡蛋打上不同日期进不同渠道,您说魔幻不魔幻?
前阵子丈母娘从老家捎来坛自制陈醋,说是存了八年。开坛那刻,整个楼道都飘着醇香,邻居还以为谁家藏了茅台。转头看超市买的"五年陈酿",配料表上明晃晃写着苯甲酸钠。现在明白了,工业时代的"保质"其实是"保资本",天然发酵反而成了需要消灭的"不稳定因素"。
您要真信了保质期玄学,建议去中药铺开开眼。那里成筐的陈皮论十年起算,五十年的野山参得用保险箱锁着。同仁堂老师傅有句话:"好药材自己会说话,发霉长虫的不用等过期,没毛病的放成文物也是宝。"这话搁现代食品工业里,能掀翻多少人的饭碗?
那天在垃圾站看见个魔幻场景:整箱未拆封的食盐被当过期品扔掉,包装上赫然印着"保质期五年"。捡废品的大爷瞅我直乐:"小年轻读书读傻了,盐能放坏?那咸菜缸里的老祖宗们早食物中毒了。"这话糙理不糙,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擦亮被标签蒙蔽的双眼?
看着窗台上那罐劫后余生的蜂蜜,突然想起《红楼梦》里贾母赏人的陈年火腿。曹雪芹要是穿越到现在,估计得被保质期制度气笑:你们现代人用科技延长了食品寿命,怎么判断力反而退化了?该信鼻子的时候信标签,该信舌头的时候信数字,这算哪门子进步?